找到相关内容698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善恶观与现代人心的净化

    无明合;别而分之,是菩萨……阿陀那第七分别,诃恶生死,欣羡涅伎:别而分之,是二乘,于佛即是方便智;波浪是凡夫第六,无俟复言。”[28]  对于“三”之所因袭,知礼明确指出:“言第九等者,...;依照在变中的作用,第八为初能变,第七为第二能变,前六为第三能变,三个层次之“能变”又可分别称之为心、意、。此心、意、的“善恶三性”判摄有所不同。第八应是无覆无记性摄。也就是说,第八的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90160224.html
  • 《楞严百伪》辨义

    何有法尘分别?若犹有知内守幽闲,徒成戏论。其伪十七。  ————通常所谓寂灭,非绝对灭,多指第六意识思量之灭,而第七(意根)尚有习气执着也,故谓“内守悠闲”。文字相待成义,岂可绝对而论?一切绝对断言,...执始执终,皆非法也。  16、经云:“执分别所了为心。”又云:“若分别性离尘无体,斯则前尘分别影事。”按此分别影事,窃取《深密》分别所缘影像所缘境事之名,原意谓所缘唯识所现也。佛法说境从心,不闻说心从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24960385.html
  • 自利利他论

    本也。”二、第七末那转成平等性智。“反于第七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,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。”三、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。“妙观察诸法之相,而施说法断疑之用之智也”。四、前五转成成所作智。“为...或以为拙文情似迂阔,却不知其实切近;或以为拙文理近虚玄,却不其质平实。诘难者言理有二二:  一者,内圣开不出外王。修身境界再高,无齐治平之智术,国家不可能治齐,天下不可能平安。答曰:试问几曾见有内圣...

    净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4561056.html
  • 唐僧玄奘与巴蜀文化

    ”中,前“五”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这是小体之官,人禽共有。第六“意”为虑,即“意”就是静虑,这就通向了安禅。第七“末那”之义为“我执”,实际指的是人之“志”,这才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,...,人天大宝。”(请御制《大般若经》序表)无论般若,瑜伽,归根结底,是唯识,是认识不同,故创立唯识宗。诸法空相,归根结蒂皆沿于心性的。实境不同,解释才不同,识才不同。这就象中国儒经《春秋》是唯一的,但...

    谭继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1661156.html
  •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——摄论师的三性思想

    初期瑜伽行派“一种七现”、“七八未分”的思想,将阿陀那称为“第七”。道基更将此传统发扬光大,提出七、八的识体是同一的。...②慧远以“真缘起论”来诠释三性,真识体即是真实性,真体常寂,不随妄转;分别性是妄心、妄想,妄心虚构一切相,并且分别一切相而有所取相。依他性是真识体所缘起的染净之用,以真妄为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93861391.html
  • 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

    的理性认识。我们通常所学的认识论,基本就讲到这里。但是唯识学不同,在此之外唯识学还讲两种意识形式,这就是第七末那和第八识阿赖耶识。简单地说,这两种意识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潜意识。唯识学认为,前六种意识...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   作者:魏德东   提要: 我主要和大家讨论四个问题。首先是唯识的基本义理,我希望能用三个命题予以概括,这就是万法唯、八理论和转识成智,最后讲一下唯识思想与佛教修学的...

    魏德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5261469.html
  • 关于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

    却向我们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。特别是这种八理论,第一次提出了人们认识世界除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“五”外,还有第六(意识)、第七(末那)和第八(阿赖耶识)。这种...,这并不是说,唯识宗的八理论,就等于我们今天所探讨的“第六感觉”、“第七感受器”和“信息”等理论。由于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条件...

    高振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5761539.html
  • 三教会通与养生

    的“光” 。佛教所说的前六。  (2) 深层的潜意识: 这是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家所说的非理性的欲望、梦、幻觉等等。丹家所说阴神。佛教所说的识神、第七末那和在污染之中的阿赖耶识。  (3) 最...

    赖贤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3661696.html
  •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生死观 生死本体论

    觉知收到的资讯传到第六意识,看到的东西知道是花,形状是方的,材质是木头等等,发挥认知了别、区分性质的功能,这是唯识学家对第六的界定。   至于第七末那,又叫我执识,对于第六所识知加以判断,分判我...手执如意宝,是布施救苦之象征,也是布施离贪不堕饿鬼道之象征。    “六道之外画十二个格子,表示佛教的基本理论‘十二因缘’,从无明、行、一直到老、死。这个轮回圈子外面有一魔,捧著这圆圈,就是业魔,...

    郑振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0861895.html
  • 佛学理论中有“本体论”学说吗?

    思潮兴衰论》第12章,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,2001,第395页。  [20] 《成唯识论》卷一,南京金陵刻经处,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,第二页。  [21] 末那,意为思考(思量)。是八中的第七,执持...sadayatana)与外界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境(sad-visayah)一一对应,而产生。于是,才有了彼此的区别以及现象世界的生灭。世界万有只有在人的参与下才能显现其存在的价值,任何时空下 的“心外之法”...

    夏金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94161943.html